思政教学部
 
 
 
 
热点文章
 
  新闻详细页面
当前位置: 首页>>思政教学>>课程建设>>正文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申报资料
2014-05-28 17:20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概论》

课程标准

一、前言

()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课程性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课程地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公共必修课。该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落实高校德育为首的地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课程作用:在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解决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等“四信”教育的问题,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学生达到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激发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严格执行2005年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努力探索适合本院高职《概论》课程的教学特色,以实践为基础,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体和谐的价值理念、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理性精神,以辩证思维为特征的理论思维三条主线,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导航,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负本课程的政治使命。

课程设计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贴近”的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意识、信念、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理念”相结合,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全面拓展和丰富学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素养。

具体表现在: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科学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其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培养。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形式多样的理论、实践环节的学习来构建知识、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和增长才干,为其进一步开展专业技术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 )。

实施过程评价,注重全面发展。在评价学生时注重“三个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课程学习成绩与学生日常行为素质表现结合。从而使该评价体系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考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学院影视资料库和概论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等,通过观看、聆听、讨论、辩论、演讲、时事点评、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形成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对理论成果科学性的认识、对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的敬仰、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用结合。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的健康而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如通过参观习仲勋陵墓、革命烈士陵园,通过考察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和新兴工业园区,深入社会进行就业、民生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检验中得以进一步的深化,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如何选择教法、学法、手段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力求做到“四个结合”:

(1)教学理念上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2)教学目标上做到理论素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3)教学模式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考核方式上做到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

(1)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2)深入现代企业和新农村建设实践,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现实问题,增强中国社会主义信念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3)深入工农,了解劳动人民的工作、生活状况,学习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生活,了解生产实际,增强劳动观念和实践第一的观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锻炼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总标准(见表1)

表1 课程总标准

课程

代码

SZ300103

编制

达芳菊

审定

王天明

开设

学期

第 二 学期

计划

学时

54

编制

时间

2011.3

审定

时间

2011.5

适用

对象

三年制

大专

学习目标:

1、专业能力:(1)使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认识。(2)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准确掌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质。(3)使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趋势,正确理解我国的内政外交等基本国策和党的方针政策,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2、方法能力:(1)具备自主学习能力;(2)较强专业岗位适应能力;(3)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4)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5)具备运用马克思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1)热爱社会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具较高的理论素养。(4)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5)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较强的团队精神。(6)具有创新意识。

学习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

学习情境

(章\节)

序号

情境描述

学时

1

绪论

8

2

毛泽东思想

10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2

学生应有基础

学生应该先修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考核

与评价

情境序号

情境1

情境2

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

平时考核

考核权重

70%

30%

教学

方法

1. 讲授法 晓之以理。

2. 案例教学法 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 多媒体教学。

4. 启发提问法 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掌握知识。

5. 讨论法 就具体问题,让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认识,各抒己见,在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开阔视野。

6. 调查法。

7. 观察法 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高认识。

8. 辩论法。

三、学习情境(章、节)标准(见表2)

表2 学习情境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学习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学习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

学 时

理论

6

考核评价

方式

提问、课后思考题、测验

实践

2

权重

笔试70%+(作业+课堂提问)3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自学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

活动设计

讨论、自学、案例剖析

主要考核点

知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技能

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态度

课堂协作,能力展示

参考资料

配套教参、《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目标训练手册》

表2 学习情境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学习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动力、性质和前途

学习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学 时

理论

4

考核评价

方式

提问、课后思考题、测验

实践

0

权重

笔试70%+(作业+课堂提问)3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上网查资料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

活动设计

讨论、自学、案例剖析

主要考核点

知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

技能

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态度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道路的正确性

参考资料

配套教参、《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目标训练手册》

表2 学习情境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学习目标

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内容

学习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和历史经验。

学 时

理论

6

考核评价

方式

提问、课后思考题、测验

实践

2

权重

笔试70%+(作业+课堂提问)3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上网查资料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

活动设计

讨论、自学、案例剖析

主要考核点

知识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

技能

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意义

态度

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的必然选择

参考资料

配套教参、《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目标训练手册》

表2 学习情境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习目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学习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学 时

理论

8

考核评价

方式

提问、课后思考题、测验

实践

0

权重

笔试70%+(作业+课堂提问)3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上网查资料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

活动设计

讨论、自学、案例剖析

主要考核点

知识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根本任务;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技能

认识科技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分析发展的重要意义

态度

坚定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的信念

参考资料

配套教参、《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目标训练手册》

表2 学习情景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学习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经济方针政策

学习内容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学 时

理论

4

考核评价

方式

提问、课后思考题、测验

实践

0

权重

笔试70%+(作业+课堂提问)3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上网查资料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

活动设计

讨论、自学、案例剖析

主要考核点

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经济方针政策的内容

技能

分析当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态度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拥护党在现阶段的方针政策

参考资料

配套教参、《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目标训练手册》

表2 学习情景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学习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治国

学习内容

1、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学 时

理论

4

考核评价

方式

提问、课后思考题、测验

实践

0

权重

笔试70%+(作业+课堂提问)3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上网查资料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

活动设计

讨论、自学、案例剖析

主要考核点

知识

我国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依法治国

技能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西方民主制度的区别

态度

坚持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信心

参考资料

配套教参、《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目标训练手册》

表2 学习情景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习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

学习内容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 时

理论

2

考核评价

方式

提问、课后思考题、测验

实践

0

权重

笔试70%+(作业+课堂提问)3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上网查资料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

活动设计

讨论、自学、案例剖析

主要考核点

知识

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

技能

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荣辱观分辨社会生活的好与坏

态度

坚定正确的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资料

配套教参、《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目标训练手册》

表2 学习情景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习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本质与关键

学习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学 时

理论

0

考核评价

方式

提问、课后思考题、测验

实践

2

权重

笔试70%+(作业+课堂提问)3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上网查资料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

活动设计

讨论、自学、案例剖析

主要考核点

知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技能

分析当今我国社会总体上和谐,但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态度

坚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资料

配套教参、《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目标训练手册》

表2 学习情景9:“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

学习目标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涵;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政策

学习内容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一国两制”的实践和意义。

2、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学 时

理论

4

考核评价

方式

提问、课后思考题、测验

实践

0

权重

笔试70%+(作业+课堂提问)3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上网查资料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

活动设计

讨论、自学、案例剖析

主要考核点

知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的内容

技能

分析对台政策的正确性;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态度

对祖国的统一充满信心,坚定维护祖国统一

参考资料

配套教参、《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目标训练手册》

表2 学习情景10: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学习目标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学习内容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学 时

理论

2

考核评价

方式

提问、课后思考题、测验

实践

0

权重

笔试70%+(作业+课堂提问)3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上网查资料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

活动设计

讨论、自学、案例剖析

主要考核点

知识

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具体内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含义

技能

分析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特点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正确性

态度

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参考资料

配套教参、《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目标训练手册》

表2 学习情景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学习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学习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学 时

理论

2

考核评价

方式

提问、课后思考题、测验

实践

2

权重

笔试70%+(作业+课堂提问)30%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上网查资料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

活动设计

讨论、自学、案例剖析

主要考核点

知识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技能

对党全面、正确理解和对党内个别不正之风的原则分辨

态度

热爱党、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

参考资料

配套教参、《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目标训练手册》

四、教学实施建议和要求

()教材选用或编写要求

1.使用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杨学兵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1

2.参考教材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教学设计与活动建议

1.教学建议

本课程标准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根据本标准规定的任务、时间和学时进行教学,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议:

(1)密切关注当今社会现实,理论联系实际。

(2)打破传统单一的黑板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与音像资料相结合。

(3)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采用讨论和讲授相结合。

(4)教材讲解和专题讲授相结合。

实践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学时安排】: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重点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论联系实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了解新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深刻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难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把握和具体运用。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

6.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9.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0.为什么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学时安排】: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情况,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依据、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深刻把握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的真理性,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感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发展之特殊性、规律性的关联把握;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必然性、正确性的分析。

【主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正式形成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对象、动力、领导权、性质和前途)。

基本纲领: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是什么?

3.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历史启发?

4.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建立统一战线?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学时安排】: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主要矛盾;正确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重点把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功经验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主要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范畴,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3.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一化三改

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和历史经验

1.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资本主义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授、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时安排】: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提出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成过程,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及其特点,理解和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及深刻内涵;了解我党关于发展的思想;改革开放理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难点: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发展阶段的联系;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3.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4.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2.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列举科教兴国的具体实例,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7.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8.如何理解“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

9.对外开放的原因是什么?任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0.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学时安排】: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坚持这一基本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及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正确认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了解改革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目标;搞清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难点:理解中国发展战略的长期性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任何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3.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5.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6.如何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学时安排】: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内容和原则,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质和核心;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难点: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必要性;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主要内容】:

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群众自制制度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题】:

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为什么要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7.走访人大代表,了解其是如何行驶管理国家和社会权利的。

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时安排】: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内容;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主要内容】: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3.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题】:

1.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怎样理解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6.怎样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和主要举措。

【重点和难点】:

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难点: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机制。

【主要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2.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5.如何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第九章 “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

【学时安排】: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深刻认识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深刻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的重大意义;了解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学习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政策。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基本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一国两制”的实践及其伟大意义;新世纪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难点:“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的解决。

【主要内容】: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和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伟大意义

三、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2.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政策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题】:

1.简述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4.新形势下如何努力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5.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善与发展?

第十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深刻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掌握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及意义;中国倡导的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各项主张。

难点: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战略思想;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

【主要内容】: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3.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中国为什么要始终不渝对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及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考验形成的,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深刻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掌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含义;了解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及其实施要求。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含义、总体布局及其实施要求。

难点: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施要求。

【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4.人民军队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有哪些?为什么?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4.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5.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6.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2)教学方法与手段

1.系统辩证法的方法

第一,本课程形成以学院为单位的教学组织系统,以“两课”为核心的,院党委书记挂帅,党委、团委齐抓,教务处、学生处、办公室、各系、各班共管的思政工作队伍。

第二,对教材进行系统整体分析,以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结构、主要脉络、知识板块、重点、难点,把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作为重中之重,以指导学生的人生观、就业观、创业观,一切都围绕这个中心。

第三,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知识与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相结合,建立互动关系,形成动态结构,引发同学进行类比思考。

第四,用系统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定位,认为他们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走向定型,但是还未定型,人格和心理走向成熟,但是还没有成熟,因此教师对他们是引导,而不是迎合,更不能误导。讲课内容力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辩证法,增强内容的说服力。

第五,对授课内容、方法、过程进行要素、结构的合理安排,以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般和特殊相结合;抽象和具体相结合。

第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本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讲课中联系时政新闻、学院教改、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发展,以及就业、创业实践遇到的问题。

第二,抽象和具体相结合。本课程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涉及到内政外交各个方面,精深博大,而且比较抽象,难度很大本课程通过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化难为易,努力把握住学生的接受度,并积极开拓学生的接受范围和深度。首先在内容安排上提炼精华和共性,删繁就简;在难度上划分层次,以大多数同学的可接受度为原则,适当考虑精英层面;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老师引导,设置情境,采取人格训练、思维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自我,通过经典案例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教学中还大量运用成语、典故、寓言、新闻等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

4.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的方法

本课程以教师主讲,穿插对学生的提问、师生的讨论,学生的演讲等形式

5.问题式、启发式、研讨式的方法

本课程设置的思考题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在难度上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针对大多数同学的;第二层次是激发学生潜力的,以培养精英;第三层次是难度较大的,开拓思维空间。此外还配有趣味题,让学生进行思维操作。这些随堂问题成为老师控制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学生提问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6.力求三个相结合

(1)以教材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学生心理成长相结合。

(2)以师生互动为契机,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3)以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依托,把基础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演讲辩论式、多维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这个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

(2)网络教学环节: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深化课程内容。

(3)实践学习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写出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法:通过教师讲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把书本理论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积极主动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使自己真正受益。

()考核评价要求

1.评价理念

2.评价体制

⑴评价原则 ⑵评价途径 ⑶评价标准 ⑷评价方法

五、教学资源要求

()教学设备条件

1.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

2.有专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有计算机、打印机等;教学设施齐全,有投影仪、电视、录像、录音设备,以及教学挂图、影视资料等。

3.有保证教学、科研顺利实施的图书报刊等资料,基本上订阅了国内主要思政、德育及相关哲社期刊和主要大报。

4.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实施本课程各学习情境的教学硬件环境的总和)多媒体教室;联通局域网和校园网。

5.教学资源基本要求(支撑本课程实施的各种教学资源)

⑴适应高职学生的规划教材。

⑵实践教学方案和课程改革方案。

⑶多媒体课件。

⑷课程网站。

()教师团队

目前本课程组共有专兼职教师20人,职称结构:副教授6人,讲师8人,助理讲师6人;学历结构,硕士5名,硕士在读2名,学士学位13名;年龄结构:50岁以上6人,占30%;40岁—50岁之间7人,占35%;30岁—40岁之间4人,占20%;30岁以下3人,占15%;双师及职业资格结构:1人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1人获得律师资格,获得双师素质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占教师总数10%。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专业背景主要分布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哲学、法律、教育等人文领域,学缘广泛,职称高中低层次结构相结合,年龄层次合理,形成了良好的教师梯队结构。

六、编制依据

本课程依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05方案”,结合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特点,在学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

关闭窗口
 
 
 
 
 首页 | 部门概况 | 制度建设 | 课部动态 | 师资队伍 | 思政教学 | 教改科研 | 形势政策 | 人生教育 | 学院首页 

思政理论课教学部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3-3033162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