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部
 
 
 
 
热点文章
 
  新闻详细页面
当前位置: 首页>>教改科研>>发表论文>>正文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须要坚持“六大原则”
2014-06-11 16:30  

陕西省高校政研会

2013年交流论文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须要坚持“六大原则”

关 骥 冯志斌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714000)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须要坚持六大原则,一是“爱生”与“严管”相结合,二是方向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四是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五是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六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六大原则”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增强其教学实效性,以发挥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作用,成为教育界以至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结合多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经过研究和探索,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须要坚持六大原则。

一、“爱生”与“严管”相结合的原则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也就没有了教育。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可见,“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品质的主要标志,是教育的基本要素。“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人格要求,也是学生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理论的前提,教师是否爱学生,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有没有实效以及实效的大小。只有教师充满爱心,才会在课堂上充满热情,包含激情,全身心投入到讲课当中。这样的课就会充满感染力,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学生就会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重、亲近和信任,师生之间首先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接着引起思想上的共振,教师讲述的思想观点就会悄无声息地潜入学生的头脑,自然而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一种爱,为师之道——教师必须热爱学生。教师对于学生之爱,当如父母爱护子女,百般呵护,无微不至。教师应该主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向其伸出援助之手。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掌握其思想动态,帮助其释疑解惑。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联络感情,让其随时都能感受到师生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打牢了良好的师生感情基础,学生就会相信教师,就乐于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还不十分理想,这一点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缺少对学生的严管。笔者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有多年,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笔者认为,要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仅凭“爱学生”还不够,还要“严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严重乏力,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些教师上课不点名、不考勤,学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许多学生严重缺课,甚至根本就不上课,不来课堂的学生,教师水平再高,也无法对其传授教育内容。有些教师对学生随意早退迟到熟视无睹,课堂变成了自由市场,学生变成了逛市场的浪荡子,如此,还言什么教学实效性?有些教师对在课堂上睡觉的学生不闻不问,对大声喧哗、左顾右盼的学生不加制止,任其随心所欲。由此,思政课变成了睡觉课、吵闹课,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有些教师对在课堂上“搞副业”的学生视而不见,甚至认为,只要不捣乱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至于干什么则无关紧要。这样一来,就有许多令人贻笑大方的事情发生,比如,这门课都已上完,有些学生还不知老师姓甚名谁,甚至老师站到他面前,他还认不出来,就是这样的学生,考试还是顺利过关。因此,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严管学生,严格课堂秩序管理,严把考试关,从长远来讲,这也是“爱学生”。

二、方向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方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离开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完全失去了任何积极的意义。这个方向、灵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这些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在课堂上,必须态度鲜明,立场坚定,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理直气壮地大讲特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历史必然性,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满腔热情、满怀激情地用事实来讴歌,就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内容心悦诚服,坚信不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决不是自由论坛,绝不容许散布、传播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的奇谈怪论或歪理邪说,这一点教师们必须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对学生施行引导、疏导和说服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必要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高昂的情绪,实现思想的转化和提升。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贯彻方向性原则呢?坚持教学的“趣味性”原则。空洞说教、古板严肃、一味强调方向性,反而损害了方向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如何解决这个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重大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要想方设法,把方向性寓于趣味性之中,通过趣味性来达到方向性,让思政课听之有趣,学之有味,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培养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于共产党、忠于人民的接班人的大局出发,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己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努力解决好思政课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想学、爱学、渴望学,让思政课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内化为学生的信仰,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并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为了让思政课生动、形象、有趣,教师应精心备课,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形成有浓厚兴趣的课堂气氛,顺利开展课堂教育。比如,我在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一章时,就首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高昂的情绪,然后顺势利导,讲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再比如,我在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了大量历史图片,用事实说明日军的残暴和中华民族的英勇顽强,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极大地振奋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此时,立即抓住这个机遇,一路讲下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的内容不一,备课的重点、难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多动脑筋,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采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达到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思政课教师还应注意,教学的“趣味性”是达到“方向性 ”的手段,教学的“方向性 ”才是真正目的,切不可离开“方向性 ”,讲一些迎合个别学生低级庸俗口味的事例,甚至讲一些违反宣传纪律的内容,这就违背了开设思政课的初衷。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单纯的理论讲授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学生不喜欢甚至反感思政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单纯的理论教学?通过长期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我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听不懂纯理论。思政课的绝大部分内容浅显明了,学生能听懂也能看懂,但有一小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也看不懂,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当中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资本的有机构成,两大部类的生产及其实物替换与价值补偿,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利润分配规律等等,对这些纯理论内容,学生既听不懂也看不懂,当然也不会喜欢。二是学生认为教师讲的理论是假、大、空。所谓假,学生认为,教师传授的理论观点与现实情况不符,或者说实际中根本就不存在教师所说的情况,教师之所以这样讲,只不过是用来哄哄自己而已。所谓大,学生认为,教师讲的是大话、客话、套话、官话,是政治口号,华而不实,有哗众取宠之嫌,只不过是敷衍塞责,为完成政治宣传任务而已,对自己没有多大意义。所谓空,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观点抽象空洞,言之无物,没有具体的事实、事例,在现实中找不到相关依据,无法印证它的真与假、实与虚,教师仅仅空谈而已,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三是学生认为思政课讲的纯理论对自己没用。学生认为,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要想找到工作、好工作,就要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理工农医类课程、外语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要多学、勤学这类课程,从中学到真本事,将来能有用武之地,而思政类课程只不过是耍耍嘴皮子,甚至是忽悠人,思政课理论没有应用价值,不能为别人带来经济效益,找工作没人要,不能靠它养家糊口,对自己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至于考试,老师划划重点,大家都能过,况且谁的思想好坏也看不出来,难以衡量和掌握,因此没有必要重视它,来到课堂不是为了真正学习,而是熬到时间混到学分,最后顺利毕业。

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答案只有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笔者经过多年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发现,只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真实可信、鲜活有用,让课堂变得气氛活跃、情绪激昂,就能够做到学生爱听、爱学,达到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在当前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要做到三个结合。第一,理论与世界实际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课理论与世界实际紧密结合,用理论来观察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分析世界范围内产生的热点问题,比如“朝核问题”,解释全球范围内新产生的现象,认识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握世界的发展大势,尤其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学生关注的“六个为什么?”这样的焦点问题,既抓住热点问题又能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第二,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中国国情,用理论阐释中国为什么只能实行这样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理论解释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问题,比如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经常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罕见的校园血案等,要敢于正视焦点问题,不回避学生强烈关心的话题,满足学生急于寻找答案的渴望,作到解释科学、客观、公正、有力、有据,使学生感到不矫揉造作、不讳莫如深,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既让学生看到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又让学生看到远大的希望。如此教学,既传授了理论又廓清了疑惑,自然可以收到较好效果。第三,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思政课理论教学要善于结合大学生实际,为其成长、成才、成功指点迷津。一是要结合学业实际。思政课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在完成学业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态度、方法,在教学中将其讲授给学生。二是要结合生活实际。思政课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有什么需求和困难,对这些需求和困难应如何对待,教师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课堂上作出耐心细致的解答。三是要结合思想实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身处这一时代的大学生有着诸多困惑,例如,对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信仰的困惑,对恋爱、爱情、婚姻、学业、事业、就业、创业的态度与困惑,对众多社会问题的困惑等,思政课教师要找出产生这些困惑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寻找走出困惑的路径。 总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思政课教学的立足点,是增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又一重要途径。

四、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有章法,教法无定法。要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就离不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这一重要环节。从当前的思政课教学现状来看,就是要改革空洞说教、填鸭式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便是探索成果的一种。多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证明,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较为实效的教学方法,它之所以有效,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重作用。要想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两个主观能动性,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为实现“两个发挥”提供了平台。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机会充分利用三寸不烂之舌,发挥自己的说服能力,向学生深刻讲述思政课理论,引导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学生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快速进行思维反应,力陈自己的观点,实现与老师、同学的交锋。双方民主平等,尽显机智善辩之能事。在气氛热烈的教学环境里,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第二,有利于多边交流互动。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充满了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气氛,学生之间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观点的互通有无,学生与教师之间也能够进行充分交流,实现即时沟通,展开多边交流互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可以就某个观点陈述自己的不同看法,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辩,通过争辩改变错误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观点,万一达不成一致的意见,相互之间还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留待以后再思考、再认识。第三,有利于形成和谐快乐的教学环境。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一下子增强,彼此之间消除了顾虑,言行随和自由,形成了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之间可以毫无约束地发表自己的主张,能够自由地交流看法,教师可以随意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近距离了解学生及其思想动态,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呼声,可以与学生探讨、交流各自的观点,可以与学生展开争鸣,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浓烈气氛中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般有下列几种类型。一是先讲授后讨论。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就要严格按照国家统编教材的基本内容,按照课本基本理论的逻辑顺序,按照教学的重点、难点,以专题为单位组织教学,集中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使理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把理论讲透彻,把问题讲清楚,力求学生先掌握基本理论。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某个理论观点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耐心细致听取学生的观点,并与其进行讨论,对其进行分析、综合,之后,教师就某个有争议的理论观点进行集中讨论、深刻点评、全面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是先讨论后讲授。先讨论后讲授的教学方法主要针对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理论观点,由于学生普遍熟悉,那么在讨论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就有话可说,就能发表更深刻的见解,气氛也更加活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同样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讨论小组,参与讨论,获取不同意见,收集不同观点,特别要注意那些旧话新说的观点,分歧较大的观点。接着,教师要回到讲台,专门就某个争论比较激烈的观点进行点评,点评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一要引导学生接纳正确的观点,一要引导学生站在新的角度新的时代,达到原有理论观点的创新。三是边讲授边讨论。边讲授边讨论的教学方法主要针对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教材阐述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概念较为生疏,一下子不能全部理解,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讲一些,讨论一些,而且要教师先讲学生后讨论,否则,如果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懂、就会误解,更谈不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新的见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理论观点比较细小且相对独立,不便于放在一起,或者,一个或几个占用不了整个课时,就需要相互分开,逐个进行讲授和讨论,这既方便学生理解又用足了课时。应用边讲授边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也须走向学生中间参加讨论,解答不同问题,同时又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讲授理论难点,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欢迎,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适宜于广泛推广。

五、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正面教育,就是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必要的正面灌输,同时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表扬优点批评缺点,肯定正确否定错误,进行正面疏导,诱导教育对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确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正面教育、以正面鼓励为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体现了对教育对象的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激发教育对象的自信心,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促使教育对象积极主动地克服消极因素,发扬积极因素,自我解决存在的问题,自觉进行思想转化,自觉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施行正面教育,主要依靠焕发教育对象的热情,发挥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刺激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实现自我加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实效性。

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反面教育,这也是我们党长期保持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反面教育,就是选取一些受到惩戒的典型实例,将其介绍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听讲、观看,使其认识到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不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从而自觉建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信仰,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习惯,遵守国家法纪,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反面教育是通过间接地批评缺点,否定错误,惩抑邪恶,达到表扬优点,肯定正确,褒扬正义的目的,它具有直接性、震撼性、威慑性、警示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快速、自觉、坚毅地形成自己持久的、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固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起到自我约束、自我警戒、终生受益的作用。在进行反面教育时,注意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有选择地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比较、思考,选择自认为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例,比如,在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列举了一些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的事例,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赞扬爱国主义行为,谴责卖国主义勾当,自觉地表示,在新时期仍然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讲“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一节时,让学生观看了审判原重庆市司法局长文强的相关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违反法律的后果,遵守法律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法律的平等性,绝大多数学生增强了法制观念,树立了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信心。在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时,还要注意一些异常现象出现,就是学生从反面事例中吸取了负面观点,而没有吸收正面观点,出现与教师初衷背道而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反面事例进行充分分析、批判,深刻揭示其危害性和严重后果,尽力促使学生接受正面观点,最终与教师的愿望谋而合一。

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1](P249) 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大小,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建设一支师德修养好、理论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第一,提升师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修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道德人格、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直接影响到学生这类素质的高低。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效仿,逐渐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教师对学生起着如此重大的影响,决定了自身必须不断提升师德修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2](P267) 教师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习,还要从实践中学习,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经常要“反省内求”,常修为师之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教师需要贴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既做了善事又提高了自身修养。教师要坚持慎言力行的道德原则,为学生做出表率,不断提高师德水平,达到“慎独”的修养境界。只要教师真正为人师表,做到以言传道,以行垂范,学生就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达到“敬而受教”的教育境界。第二,提升理论素质。同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的学生,讲授的教师不同教学的实效性就大不相同,这说明教师自身理论素质的高低与教学实效性存在着正比例关系。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就要想方设法提升教师的理论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如果自己不信,何以信人?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时代变化、实践发展深入认识、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到其历史功绩,认识到其强大的生命力,其对现实及未来的伟大指导意义,从心灵深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对学生的信仰予以有效导向和示范。二要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全面、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只有教师自己先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领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自己讲起课来才能形象生动、深刻透彻、理解到位,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征服学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增强科研能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教学实效性,就要积极围绕教学开展科研工作,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实现教、研相长。教师要把握教育教学前沿动态,深人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来,以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学实效性的增强。教师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基本理论,把研究成果揉进教学内容,站在时代的高度来阐述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增强教学实效性。各个高校应大力支持教师的科研工作,留出充裕的科研时间,保障充足的科研经费,加大培训的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其理论素质,增强其科研能力,为增强教学实效性开辟新途径。

毛泽东强调:“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P139) ,形象地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总结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结合当代科技的发展,要增强教学实效性,就须要应用这样几个方法。第一,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到底采用哪种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只能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可以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演讲辩论法等,也可以用综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把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角色参与法结合起来。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有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愿望,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减讲授时间,为学生留出较多的自学时间、活动空间,组织学生举行演讲比赛,参加情景教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强教学效果。第二,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80后、90后大学生成长在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生活在互联网全天候广泛覆盖的媒介环境之中,听音乐、上网聊天、观看影像资料成了他们的钟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因势利导,借机利用当代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大幅度增强教学实效性。通过音乐、图片、影像资料,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系统,实行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利用图表说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利用声像资料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动漫讲析哲学理论,使枯燥的理论趣味化,让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快乐的环境里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在情与景的催化下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维、信仰,进而结合实际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结合社会实践转化为行为习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关闭窗口
 
 
 
 
 首页 | 部门概况 | 制度建设 | 课部动态 | 师资队伍 | 思政教学 | 教改科研 | 形势政策 | 人生教育 | 学院首页 

思政理论课教学部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3-3033162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