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部
 
 
 
 
热点文章
 
  新闻详细页面
当前位置: 首页>>人生教育>>做人教育>>正文
 
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014-06-16 17:06  

【案例】

某高职院校学生李某,平时学习用功,态度端正,但一到考试就心情紧张。眼看又到期末考试了,小李中午、晚上都不想吃东西,吃下去的全吐了。同学们劝他去看病他不去,说是没病,还坚持要去教室复习,准备考试。李某那原本消瘦的脸满含着忧郁,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看上去身体很虚弱。他在日记中写到:“昨天考第一科,我考得很糟,心理十分失望。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复习,没想到还是考不好。晚自习时,我复习下一科,可老是走神。昨晚一晚都没睡好,总在想白天的考试,越想越自责。今早很早就醒了,我不敢多睡,匆匆去教室,可越看越觉得很多东西都没记住,心慌得很,脑子也不听使唤了。午餐我一点胃口也没有,但还是强迫自己吃,没吃下多少,就忍不住都吐了出来。晚餐也是这样。我很害怕,我可能读不下去了。”

 

经历了黑色六月的洗礼,大学新生来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大学的确是一片崭新的天空,这里的生活与高中时代截然不同,它自由自在,多姿多彩,但这并不是大学新生们所想象的全部。这里是知识的圣殿,却非梦想的乐园;这里机会与挑战并存,这里希望与困难同在。摆在大学新生面前的,是一个新生活的适应期。这是走进大学校园要上好的“第一课”。

在学习上,中学阶段学习目标,就是在高考中顺利地通过“独木桥”。学习的内容、范围、要求,主要是由老师来安排的。学生在上课时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只要听懂教师的讲解,课后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即可。大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都与中学有了很大不同。大学教师讲授比较抽象和概括,教师上课时数明显减少,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学生更多要靠自学。这对大学新生来说更难以适应,以至一些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学生,入学后第一次考试,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因此,在进入大学后,同学们应该有自己的学习规划,应当自己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学会自学,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调整学习方式,是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一步。中学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大学里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课堂教师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所学内容,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了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新生要逐步学会主动学习,学会自学。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检查学习效果,主动找教师征询意见,主动请教老师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进入大学以后,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和个人发展目标的不同,使原来的学习名次上的竞争逐渐淡化,逐步形成了“大学习”观念上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这种体系里,竞争是潜在的,是全方位的,也更加激烈。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还必须正确对待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对专业课的学习,应该目标明确具体,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对待公共课,要认识到其实用的价值,努力把对公共课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对选修课的学习,应注意克服仅仅根据浅层的了解盲目选修的倾向。

在学习方面,大学生还应当学会调节自己的学习情绪,消除考前的紧张情绪。对于考试焦虑应当学会调节,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复习准备;其次要树立适当的考试期望;再次要消除对考试的消极意识;最后要学会考前放松,只有这样才能以饱满自信的状态去迎接考试,才能做到战无不胜。

作为大学生,如果能做到以下六件事情,就能够让你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一是阅读大量书籍,除了专业书籍、论文集以外,还应该多读历史书籍、名人传记、从成功人士身上吸取经验。二是找一个优秀的学哥或学姐当自己的参照目标,多研究他们成功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三是跟专业课老师做一次深入地沟通,有助于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情况。四是坚持在一个阶段内记日记或周记。写日记能帮助大学生规划自己的生活,使其目标更明确,五是争取代表班级或学院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大学多参加集体活动,多锻炼自己,都是增强自信心的好机会。六是承担一份社会职务,无论是勤工俭学,还是帮老师做辅助工作,都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

总之,大学生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目标 ,拥有乐观健康的心态,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活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快乐充实。“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气贯如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苦难与挫折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在经过的大学校园生活的洗礼与历练之后,将会变得更加坚定与成熟,只要他们永不止步、不断进取,就一定能够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作者简介:史改侠:女,陕西大荔人,1966年3月生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副主任)

关闭窗口
 
 
 
 
 首页 | 部门概况 | 制度建设 | 课部动态 | 师资队伍 | 思政教学 | 教改科研 | 形势政策 | 人生教育 | 学院首页 

思政理论课教学部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3-3033162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