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政教学 >> 实践教学 >> 正文

渭水弦歌:一场心灵对话的治愈诗篇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8-28 [来源]: [浏览次数]:

七月流火,渭水汤汤。2025年7月14日-24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水润心”社会实践团队用十日时光,在渭南市精神卫生中心谱写了一曲“用心灵温暖心灵”的实践乐章。这场特殊的实践活动,以真诚为笔、爱心为墨,在医患心间勾勒出跨越隔阂的温情画卷。

464DE

初心启航: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7月14日,高新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灯光映亮了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带队老师与团队成员围坐研讨,将项目计划拆解成可触摸的责任清单,安全规范被红笔圈注三遍。“这不是简单的志愿服务,而是一场心理修行。”老师的话让8名队员握紧了手中的实践手册。次日黎明,第一缕阳光刚吻上渭南大地,这支队伍已带着心理健康专业书籍与精心设计的康复游戏,踏上前往精神卫生中心的路。

5A560

深耕实践:双线交织的治愈密码

“双线并行”模式成为打开实践之门的钥匙。15日上午,第一小分队在王渭华副院长指导下,见证MECT治疗的严谨流程,在特需病区的观察笔记上,详细记录着“患者每日光照时间”“集体活动参与度”等专业数据;另一队则随韩宁主任学习沟通技巧,从“今天感觉怎么样啊?”这类细节问候开始,破解心灵沟通的密码。

艺术疗心:色彩中的心灵解码

每天我们在病区里开展各种各样的疗愈活动。“投壶游戏”里,年长患者连续命中后的雀跃舞步,年轻患者组队竞技时的爽朗笑声,意外成为最好的康复催化剂;“乒乓气球”活动中,球拍挥舞的弧度与气球弹跳的节奏,悄然锻炼着患者的肢体协调能力;“曼陀罗彩绘”活动中,圆形画布上的每一笔色彩,都是情绪的温柔释放;“刮画”活动中,黑色卡纸上渐次绽放的银白星光与绯红云霞,是患者们最坦诚的生命独白;“空桶投球”活动的现场,默契的眼神交流取代了指令;14岁的“小老师”指导同伴编织扭扭棒时,睫毛在脸颊投下的阴影随着动作轻轻颤动,构成一幅流动的治愈图景;当凤凰传奇的旋律响起,康复操的律动中,医患的笑容同样灿烂;韩宁主任、贺焕芹医生、雷萌医生的临床案例讲座,为队员们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笔记本上“共情先于评判”的字样被反复圈划。

成长回响:渭水畔的心灵收获

实践活动结束前,校院双方召开座谈会,王韦华副院长的肯定、罗峰处长的“行走的思政课”、冯晶书记的“生命教育”,为这场实践赋予了多重教育意义。十日实践沉淀的不仅是服务记录,更是对“康复”的全新认知——那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是用快乐重建神经通路的科学实践。

4108D

BF26

当团队成员回望渭水之畔的晨光,终于明白:这场“渭水润心”志愿活动,早已超越传统实践的范畴,成为一次心灵与心灵的深刻对话,一段用真诚与热爱书写的成长诗篇。而那串留在院长白大褂里的玻璃珠,终将在每个清晨奏响清脆的回响。(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薛江 审核:王晓莉)